返回 在线阅读 暂停/继续 加入书签
十大贤君:宋太宗赵匡胤

宋太祖赵匡胤(927~976)宋朝开国君主,涿州人。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,武艺高强,创太祖长拳,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,掌握兵权。后发动陈桥兵变,即帝位,国号宋,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。天下既定,务农兴学,慎刑薄敛,与百姓休息,但过度重文轻武、偏重防内,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。在位十六年,庙号太祖。

  军事方面:

  1.先易后难、军政兼施的统一战争战略。为了从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,他广泛听取群臣意见,提出“攻取之道,必先其易”的战略思想。主张用兵要先南后北,“必先取巴蜀,次及广南、江南,即国用富饶矣。河东与契丹接境,若取之,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,故存之以为我屏翰,俟我富实则取之”(《东都事略》卷二十三)。同时,他还十分重视政治招抚的作用,主张利用敌方矛盾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奖赏率众归顺、举城来降者。城陷之日,严禁杀戮,以争取民心。每战之前,则要求有充分准备,详知敌方人情去就,山川向背。根据不同对象,扬长避短,采取不同战法。或“出师湖南,假途荆渚”,或分进合击,一举灭蜀;或倍道兼行,奇袭岭南,以收取事半功倍之效。

  2.以中央集权为宗旨的军制改革观点。为了扭转唐以来藩镇太强、兵骄将叛的局面,他主张对军制进行全面改革,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式的统兵制度。对原先掌握巨大财权、兵权的藩镇“制其钱谷,收其精兵。”加强禁军实力,并将禁军权力一分为三,“枢密掌兵籍、虎符,三衙管诸军,率臣主兵柄”(《宋史》卷一百六十二)。又颁行更戍法,使“将不得专其兵”,以文臣制武将,从根本上消除了对皇权的潜在威胁。

  3.主张精兵勤练。他在募兵制盛行的情况下,重视淘汰老弱,挑选骁勇,把“琵琶腿”、“车轴身”,才勇绝伦者调入禁军,“以补禁旅之阙”。他亲自校阅将士击刺骑射之艺,务使将士均劳逸,知艰难,识战斗,习山川,并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,进行适应性训练。

  内政:

  (一)杯酒释兵权:

 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,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。通过这次兵变,他深刻地认识到,武将们在废立皇帝、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,是啊,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,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?想到这里,他不寒而慄。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,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,为了防患於未然,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。

  首先,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,接著就导演了一齣「杯酒释兵权」的喜剧。一日,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後花园,太祖设宴相待。酒过三巡,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,开口说道:「我不是靠你们出力,到不了这个地步,但做皇帝太艰难了,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,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!」石守信等忙问其故,太祖就说:「这不难知道,谁不想做皇呢?」石守信等一听,惊恐万状,纷纷表白道:「陛下何出此言,今天命已定,谁还敢有异心。」「不然!」太祖断然说道:「你们虽无异心,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,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,你虽然不想做皇帝,能办到吗?」众将一听,都吓得离席叩头,请求太祖指示一条「可生之途」。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:「人生如白驹过隙,求富贵者,不过想多积金钱,多多娱乐,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。你们不如释去兵权,出守地方,方多买良田美宅,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,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,日夜饮酒相欢,以终天年。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,君臣之间,两无猜疑,上下相安,这不很好吗?」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,一齐下拜说道:「陛下关心臣等,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!」第二天都称病职。太祖大喜,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。赵匡胤几杯美酒,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,被誉为「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」,成为千古佳话。

  (二)犟干弱枝:

  从唐中叶以来,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,他们常常割据一方,乃至进行武装叛乱,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。在宋王朝建立之後,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“削夺其权,制其钱谷,收其精兵”的十二字方针,分别从政权、财权、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,以达到犟本弱枝、居重驭轻的目的。

  在“削夺其权”方面,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,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;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,两者共掌政权,互相牵制,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。在制其钱谷方面,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,并规定,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,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,不得擅留。这样,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,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。在「收其精兵」方面,赵匡胤将厢军、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,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,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,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,只能充当杂役,缺乏作战能力,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,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。

 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,对武臣的压抑,改变了五代时期朝廷寡弱、武人跋扈、文臣无权的状况,提高了中央的威权。在中央内部,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,军权归於枢密院,财权归於三司使,枢密院与相府合称“二府”,三司使号称“计相”,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,都直属於皇帝。此外,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,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。通过对相权的分割,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,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:“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。”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。

 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逐渐认识到文人在太平年月中的重要作用,于是很注意用文人,并要求武臣也要看书学习,正是他的清明之举,所以宋的官吏们都极力地维护他的权威。他也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,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。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。使内外抑制,集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。

  在中央,宋太祖实行政务、财务、军务分立制度,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,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,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,又防止宰相专权。设三司使主持财政,号称计相,由枢密使负责军政。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,州县的行政长官经常调整。以知州知州事,并设通判,互相牵制。在财政上,削夺地方上的财权,设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,除度支经费外,一律运用京师,这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,又断绝了地方上藩镇兴起的经济基础。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,赵匡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监察制度,谏官由皇帝亲自挑选,成为天子的法官,督察各级官员的工具。同时,为扩大统治基础,恢复科举制度,把殿试制度固定化。在经济发展方面,整顿混乱的赋税制度,实行轻徭薄赋,奖励农桑,兴修水利,繁荣工商业等一系列的政策,使北宋的社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。

  在用人上,宋太祖赏罚分明,不念旧恶。在灭后蜀时,主帅王会斌等人贪残杀降,尽管平蜀有功,还是被降职责罚,清廉的曹彬和转运使沈义任都被特加优赏。有个叫董遵海的武将,在宋太祖浪迹天涯时曾仗势欺侮太祖。宋初,董遵海有此过失被告发,被太祖召见,心想必死无疑。这时,宋太祖告诉他:“我不会念旧恶的”。并对他委以重任,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黄金赎回来,董遵海感激万分,也更加用心守边,立下战功。在赏罚分明的同时,太祖也不随意猜疑大臣。有一天,他到赵普的府弟私访,正好吴越王钱椒送十瓶东西给赵普,说送的是海物。宋太祖让赵普打开瓶子,见里面装得全是用来贿赂赵普的瓜子金。赵普大为吃惊,忙跪下请罪,言明自己并不知道瓶内所装的是金子。宋太祖坦然地说:“收下不要紧,他以为国家的事都由你书生决定呢。”一件本来可以兴起刑狱的事就这样平息了。对大臣不随便猜疑,就使得宋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能够保持稳定的局面,这对宋太祖顺利进行统一和削夺藩镇权力两条战线的斗争,也有不能忽视的作用。

  评价

 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介武夫,黄袍加身而登上皇位,他南征北讨,统一天下,结束了自唐中叶就开始的二百年的分裂局面,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时期,他草创的许多祖宗之法,特别是中央专制主义集权,为宋王朝的昌盛发展创造了条件。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,但他却扭转了近百年来的重武轻文之风。“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册上,宋太祖可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